编者按: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1978年是祖国改革巨变的一年,也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批学子与郑航相遇的一年。此去40年,今又在郑航相遇。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开设【改革开放40年·40年20人】栏目,邀请20位78级校友回忆畅谈郑航往事。
他们说,我们听,讲述40年曲折而多彩的命运故事,体味他们与时代共成长的人生经验,也让刚入校的千禧“00”后记住前辈的真诚寄语:新时代新青年要有新担当!本期我们采访到78级校友顾惠忠,一起听听他的讲述。
来自北京的顾惠忠站在新校区的图书馆前,赞叹母校的飞速发展。看着来来往往的学子,他感慨万千;母校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两万五千余名学子的具有航空特色的综合性高校。望着母校崭新的模样,他感叹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
作为原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在某种意义上,母校郑航是顾惠忠追求航空梦起飞的地方。1978年,一张入学通知书让顾惠忠从江苏农村进入了郑州航院学习,而改变了他人生命运和轨迹的契机正是那年的高考。为了心中怀揣着的报效祖国的航空梦,已经中学毕业四年的顾惠忠秉持着“我要学”的精神挑灯夜战、勤奋学习只为进入专业的航空院校学习,渴望借此实现梦想、改变命运。
谈及当年艰苦的学习条件,顾慧忠笑着说:“那个年代的学生在刚刚恢复高考的时代背景下,一心希望能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丝毫不在意学习条件和设施的简陋。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当时那种迫切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建设社会、报效国家的心情。但是那种情感是真的动人而又闪烁。”
已经毕业四十年,再提起母校、提起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时,顾惠忠神态动容,仿佛那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他十分动情地说:“大学时,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能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十分感动。老师不仅在学习上诲人不倦,同时又在生活上对我关怀备至。除了白天上课外,经常在晚上到教室去辅导我们,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我始终念念不忘。虽然现在当年的老师不少已经不在人世,但那份感激之情,那份师生情依旧无法割舍,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列列在目。虽然我后来也在其他国内外知名大学读过国际金融研究生和MBA及其他研究班或其他研究班等,但和郑航的领导与老师感情上是最深的。”
当时郑州航院的同学们在学校同吃同宿同学习,并因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一桌八人同吃两盆饭菜充满欢声笑语。有些同学毕业后与顾惠忠一起进入航空系统工作,同学情又延续成了同事情,绵绵不绝。有些同学虽已离散,但是勤奋学习和共同生活结成的深厚友谊始终没有消散。
大学成就了顾惠忠的梦想。通过在郑航的努力学习,他如愿以偿走上了航空系统的工作岗位,经过多年奋斗成为了中航工业集团的领导者之一,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热情。
“四十年前,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毕业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四十年郑航无论是在规模、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对我们的国防建设、航空工业建设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已经毕业四十年的学子激动地说:“我们的航空工业能够有今天,跟郑航这么多年培养的这么多学生以及郑航坚持教学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相结合分不开。今天,我们毕业生在入学四十年之际回校更应该表达对母校的感恩;郑航是我们追求知识的殿堂,也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地方,没有郑航,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毕业四十年,顾惠忠对郑航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始终不减。这四十年,作为郑航人的他已经在从事的领域取得了令母校满意的成绩。始终情系母校,曾举办的航空讲座、专业讲座和栽种的银杏树都无声记录着顾惠忠对母校的感激爱戴、对新时代郑航学子的厚望。
已经退休但还兼仼多种全国性社会学术团体领导职务的顾惠忠看到来来往往意气风发的学子十分感慨。“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大学生应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懂得感恩,不要忘记父母、老师、学校、以及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尤其要感激父母的培养和供给;摒弃读书无用论,不负青春年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用奋斗和青春报效祖国、母校和父母。”
00后胡越说:
78级校友他们的学习条件比较艰苦,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没有一些浮躁的物质追求,与现在的我们相比,他们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一种严谨踏实的态度和学风。聆听他们的话,我坚定了我大学四年的目标:学好专业课,大四毕业前考完ACCA证,东京奥运会前拿到N1证书。
我觉得自己要向78级校友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那种“我要学”的精神,眼界要开阔,责任意识要强。自己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学习和生活并非只是为了满足个人存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