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东方今报》两个整版报道我省在海外创办海外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成绩,报道分“向世界讲述河南故事 我省10年创办11所孔子学院”“建设基地、培养人才、打造品牌 十年践行构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桥”两个篇章。猛犸新闻转载了该报道。

截至目前,河南省在海外创办海外孔子学院(课堂)11所,近百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万余名学员,一年平均举办大小文化活动一百余次,受众五万余人。
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河南开幕之际,《东方今报》记者采访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多位国际汉语教师,回望他们的海外教学路,倾听河南推进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铿锵步伐。
部分报道内容:
【见证】学会中国话的外国人,就业即成“明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郑雪宇曾于2013年到2016年担任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见证了当地大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热爱。
在多多马大学,汉语教学主要以该校汉语专业、汉语必修或者汉语选修课等学分课的方式进行。郑雪宇在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们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有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有人喜欢中国美食,有人喜欢中国歌曲,有人喜欢武术,但是他们都以会说中文为荣。
为什么孔子学院在坦桑尼亚得到巨大认可?郑雪宇认为,首先是中坦友谊源远流长,通过孔子学院发起的一系列交流活动,坦桑尼亚人民愿意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其次,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让坦桑尼亚各界人士觉得震撼,应该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后,中国企业的投资给当地居民带来利好,他们愿意学习汉语为自己的未来增加机会。除了在多多马大学教授汉语,郑雪宇和汉语教师、志愿者们还深入到当地警察局、移民局、国际机场、消防局等政府机构举行汉语教学活动,很快掀起一股“中国热”。2015年,汉语被正式纳入坦桑尼亚国民教育体系,大批当地学生通过孔子学院奖学金等形式来豫留学。
郑雪宇告诉记者,时任多多马大学校长基库拉教授的大女儿在山东大学学习国际贸易,又在江西财经大学读研。几天前,这位老校长跟郑雪宇聊天,说想让小女儿也来中国读书:“你不知道,她姐姐现在银行工作,遇到和中国相关的业务都由她来办,在单位简直就是明星!”
2016年,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点总数达13个,包括3所高校,10所中小学,注册学员人数达3165名。截至2016年11月,孔院各类汉考人数达1700余人次,居非洲前三。
【交流】从“教学生”到“教教师”,让汉语教学扎根本土
和钰洲是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来到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教师。说起当时的学生,他如数家珍:“刘泽民、李小兵,都是从零开始到能流利说中文,前几年还来到中国,在汉语比赛中获奖……”
在外教学期间,和钰洲发现了很多文化趣事儿。“走进水果店,当地人拿着橘子叫chengzi(橙子),把大白菜叫Chinese。有一次,一名当地人要用人民币和我换当地的钱,我一看,这是老旧的人民币版本,早就不流通了,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时的产物,我觉得有意思,就和他换了。”
和钰洲告诉记者,和当地人打交道也使他受益良多:“当地人有一些好的习惯,比如我们的外方院长阿佳利,性情非常温和,做事很有耐心。在公共场所,当地人交流声音都很小,哪怕意见不一致,从来没有见到引发肢体语言冲突,形成了互相尊重的氛围,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对于学生以吸收知识为主,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一批当地教师,是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8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开始对坦桑尼亚本土汉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培训。2019年7月1日,19名坦桑尼亚本土汉语教师经过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一年的培训,顺利结业,将回到当地从事汉语教学。结业仪式上,坦桑尼亚教育科技部常务副秘书长艾薇·玛丽亚·萨玛卡芙亲赴河南参加这批学员的结业典礼,并向河南省政府以及郑州航院表示诚挚的感谢与祝福。
“在这一批来华学习的本土汉语教师中,有五人留在河南深造,其中两人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三人在信阳师范学院攻读汉语硕士学位。”郑雪宇说。
报道链接:
http://dzb.jinbw.com.cn/html/2019-10/18/content_385054.htm?div=-1 (东方今报)
http://mengma.jinbw.com.cn/queryNewsStringById.do?flag=1&newid=12050577&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猛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