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机器人导航与空间智能技术” 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是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我校与郑州大学联合主办。主题活动举办期间,校长邓中亮教授接受媒体专访,提出北斗-5G NTN厘米级全域定位技术,为机器人植入“空间坐标感知神经”,开启万物智联发展新机遇。

邓中亮说,过去的定位精度只有几十米到百米,位置感知能力很弱,北斗卫星虽然能实现米级定位,但一到室内、地下或高楼之间,信号就被拦腰截断。以他为首的团队将微弱定位信号巧妙嵌入5G通信的背景噪声中,使通信网络覆盖之处即能实现精准定位。
邓中亮指出,5G时代,地面这一张丰富的通讯网络覆盖广,发展应用空间很大,目前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无人机送货,乃至私人飞机的使用,都需要毫米级的精准导航定位。“要防止无人机之间、飞机与飞机之间的碰撞,以免砸到地面上的人和物,必须要做好低空飞行管控,并形成国际标准。”他强调技术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不是给工作和生活添乱。
“未来定位导航会更方便,社会将因此更安全。”邓中亮说,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又带来新的机遇。“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5G定位与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突破和演进,AI也在升级,我们要不断创新,以持续领跑‘空天地一体化’新技术与新标准,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